首页 > 县区动态

山阳:打通山乡急救生命线

发布日期:2024-01-25 14:46:38

5059

  “您好,姬家河村有人突发疾病,人已昏迷,非常严重,请赶紧来救治。”20231217日下午515分,山阳县户家塬镇医共体分院急救站接到电话后,医护人员立即赶往姬家河村。

  考虑患者病情危重,加上姬家河村比较偏远,抢救必须争分夺秒。急救站负责人杨叶博一边联系县医院让其往镇上赶,一边快速接上患者,在实施急救措施的同时,返回与县医院救护人员汇合,最终患者以最快的速度被送至县医院急诊科,挽回了生命。

  这是山阳县聚力打造30分钟急救圈,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医共体分院急救站后最常见的一幕。

  “目前,我们在西照川、中村、高坝店等镇卫生院设置了6个医共体分院急救站。”山阳县卫健局办公室主任郭生红介绍,“在接到急救信息或急救指令后,急救站5分钟内发车,抵达后实施现场救治,并向医共体总院县人民医院或县中医医院报告现场情况,必要时进行增援,总院同步做好院内救治准备,30分钟内完成院前急救与院内五大急救中心无缝衔接。”

  据悉,自6个镇卫生院急救站建成以来,累计接诊危重患者1144人,转诊252人、留卫生院治疗892人,急救首诊路程平均缩短50%

   山大沟深 偏远山区急救难

  “以前村里人有个啥急病,根本来不及救,经常是人还没到医院呢,就没了。”谈起过往,西照川镇群众赵家鹏难掩心中的惋惜。

  山阳县有244个村(社区),境内山大沟深,大部分村落比较偏远,西照川就是较偏远的镇之一,距县城110公里,车程近3个小时。在医共体分院急救站建成之前,农村群众遇突发疾病往往需要县级医院出动急救力量,居住偏远的群众一旦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等特殊情况,很容易错过黄金急救时间。县级医院急救能力难以有效辐射偏远镇村,严重制约全县急诊救治能力,成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突出短板。

  山阳县18个镇(街道)卫生院虽然均设置了急诊科室,但由于医疗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急救医护人员不固定,经常身兼数职,急救能力有限。村医素质整体偏低、缺乏专业急救知识,镇、村急救能力整体较弱,与群众的健康需求有很大差距。

  此外,院前急救网络不健全,村卫生室与镇卫生院之间、镇卫生院与县级医疗机构之间,没有建立高效顺畅的急救协调机制,特别是没有建立紧急情况远程专家会诊平台,诊断不准确、贻误病情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打通山区群众急救通道,是山阳县急需破解的难题。

   科学布局 建设30分钟“急救圈”

  “我们把30分钟急救圈建设作为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重要内容,严格标准、细化措施,强力推动镇(街道)急救站建设。”山阳县卫健局局长龚忠涛说。

  为了破解山区群众急救难题,2023年,山阳县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口分布、医疗服务能力等因素,按照“就近、及时、快速”的原则,科学布局农村医共体医院急救站点,分别在西照川镇、中村镇、高坝店镇、漫川关镇、板岩镇、户家塬镇卫生院设置6个标准化急救站,每个急救站建筑面积60平方米以上,设抢救室、清创缝合室、胸痛及卒中单元、急诊留观室、急诊医护办公室等,配备除颤仪、气管插管、洗胃机、给氧装置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配备至少1辆救护车,满足急救站所需的硬件条件。

  “太阳关村有人突发疾病,非常紧急,请赶紧来救治。”202388日上午905分,西照川镇卫生院急救站接到电话后,紧急前往太阳关村。

  925分,救护车到达村上后,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实施紧急施救。同时,无缝对接将患者快速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使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挽回了生命。这是急救站建立后,山区群众得到及时救治的典型例子。

  为进一步畅通救治渠道,县上专门为6个急救站申请保留区域120急救电话。从接到急救信息或急救指令,到抵达后实施现场救治,医共体总院同步做好院内救治准备,30分钟内完成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有力保障农村危重患者快速救治。

  强化保障 提升急诊救治水平

  20231020日上午1130分,一名急性胸痛患者,因剧烈胸痛4小时后,才到南宽坪镇卫生院就诊。

  医生孟思梅接诊后,迅速给予心电图检查,并将心电图上传至山阳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经胸痛中心远程会诊后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建议给予患者急诊溶栓治疗。医务人员在取得患者家属同意后,立即对其实施溶栓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随后,医务人员快速将患者转到县人民医院,经绿色通道直接进入介入室,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救治水平,山阳县还构建了县镇村“心电一张网”,为所有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配备心电采集盒,急症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作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同步上传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心电诊断中心远程专家会诊平台,实现专家远程会诊、指导救治,让“生命通道”更加通畅。

  同时,山阳县采取由2家县级医院对6个急救站进行分片包联、对口指导,并建立业务指导和急救患者转运快速响应衔接机制。配备专业力量,制定医疗人才派驻计划,由县级医疗机构为每个急救站派驻1名急救医师、1名急救护士和一辆救护车,驻点开展工作。结合“师傅带徒弟、骨干带新人、团队带团队”的本土人才培养工程,通过专家下沉、集中授课和巡回培训等方式,对全县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开展卒中、胸痛早期识别与急救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急救处置能力。

  据郭生红介绍,目前,6个卫生院急救站已经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认可。同时,县上充分挖掘各镇卫生院救护车资源,按照“四个一”的标准,即一间急救室、一支急救队伍、一辆救护车、一部急救电话,为其余12家卫生院建设了急救点,实现了县域内急救站点全覆盖,让山区的老百姓享受更加优质高效暖心的急救服务。

  为了让山区患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山阳县坚持参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科学制定统一的院前急救收费政策。急救站建设资金方面,采取财政争取一点、行业部门补一点、总院筹一点、分院出一点的方式,解决急救站建设和运行资金难题。人员配置方面,由县级总院派驻经验丰富的急诊急救医护人员,待遇按照原岗位标准,按照“两个允许”的要求,由总院发放,让派驻医护人员安心工作。

  伴随着一条条急救“绿色通道”的搭建,一名名危重患者在快速有效的急诊急救中得到了有效救治,挽回了宝贵生命。

  “我们在不断完善县域急救体系,将专科技术向急诊前移,急诊技术向院前前移,院前急救向镇村前移,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真正实现‘呼救即抢救,上车即入院’。”龚忠涛信心满满地说。          (商洛日报记者 英)